2025年4月,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高举关税利器,直接宣布针对中国商品的总关税率要拉升到145%,创下历史新高,这消息一出来,全球市场都炸开了锅。
欧盟、英国、越南这些在内的上百个贸易伙伴,全都被美国这一轮关税名单给“安排”上了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例外。全球股市立马跟着下挫,各国政府显得非常愤怒,抗议声一浪高过一浪。不少国际媒体直接表示,对特朗普这波操作完全是看不懂,觉得他彻底“晕菜”了。
不过,有位英国学者倒是保持着一贯的从容。他叫马丁·雅克,是剑桥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专家,早前就放出过狠话:想打败中国?别说美国,哪怕拉上欧洲一起,也压不住。
听着好像挺自信哈,仔细琢磨下来,确实有那么点意思。
雅克这人真挺厉害,1945年生的,曼彻斯特大学拿到了一等荣誉学士,剑桥那边还读完了博士,后来在剑桥搞了十多年高级研究员的活。2009年,他还写了本《当中国统治世界》,被翻译成15种语言,在西方那儿也算是引起了大片关注。
主要看点是,这哥们从1993年就扎根研究中国,比起不少西方学者来说眼光确实早。当时苏联一分为几,西方学术圈可真是集体嗨了,觉得“历史终结”成定局,社会主义那套要完蛋。可雅克偏就跟他们想得不一样,对于中国他始终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。
这三十多年摸爬滚打下来,他确实属于西方学者里头那点儿真理解中国的人。
这位教授到底发现了些什么?为啥他敢说得这么干脆利落?
为什么西方对华政策总是南辕北辙?认知错位是根源
马丁·雅克有点不走寻常路啊,他觉得之所以西方老是在中国身上看走眼,说白了是因为他们一直把中国当成一般的民族国家来看待,其实根子上就认知错了。
这话乍一听挺悬乎,可你静下来琢磨,还真说中了点啥。西方那些政坛大佬,惯用自己的民族国家那一套来套中国,总觉得中国其实就是个加大号的德国或者法国罢了。想法压根儿没找对路子。
中国,说到底就是个文明国家。咱这五千年从不间断的文化传承,治理那点子门道、组织的力量、文化的黏合力,都是别的地方羡慕不来的。你看看美国,建国也就才二百来年,他们真没法体会我们这种绵延几千年的文明根基。
雅克1993年头一回踏上中国,正赶上苏联解体过去三年光景。
那时国际局势说有多紧张就有多紧张,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分崩离析,西方世界都在高喊“历史终结论”,不少人都觉得中国会像苏联一样走同样的老路。
可雅克眼中的中国,跟那些西方人想的完全不一样——西方那会儿还在为自家经济调整问题发愁,结果中国这边,政府不光反应快、管控有力,还一下子带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,眨眼工夫就把经济盘活了,还一举迈进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。
自打那个时候起,雅克就明白了,中国这老祖宗传下来的底蕴、那份坚韧劲儿,外头那些国家真是比不了。
人家早在90年代就看出来啦,中国这路子可不是照着西方那一套走的,自有一套思路,还踩着专属于自己的步点。现实摆在眼前,他当初的看法一丁点都没错。
文明国家和民族国家,这两者哪里不一样呢?民族国家主要图的是单一民族的认同,讲究的是相对简单的政治架构。文明国家嘛,靠的就是那悠久的历史底蕴,还得有个能海纳百川的治理体系,几千年累积下来的文化凝聚力,也是少不了的。
有这种差别在,西方想把中国“改造成”他们那种民族国家的点子,打开始就没戏。非要让中国照搬西方那一套,就像指望长江改路、黄河往回流,想都别想,哪成嘛。
西方常常把咱这理解错了,结果搞出来的对华政策一次次看走眼,把自己带沟里去了,老是往不对劲的方向越走越深。
中国的底牌到底有多厚?数据不会说谎
要聊起硬实力较劲,雅克教授这说法嘛,背后还真有一堆数据撑腰,话可不是随便说的。
2024年1月17日,国家统计局亮出了最新数据:中国的GDP冲到134.9万亿元,比上一年多了5.0%。这可不是小数目啊,意味咱们全国经济规模第一次超越130万亿元,还稳稳坐在全球第二的位置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占到了30%左右。
中国经济内部这块,更让人觉得厉害的是它的结构调整。
根据2024年出来的统计公报,中国规模以上的制造业增加值上涨了6.1%,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更快,达到了8.9%。说白了,作为全球制造业头号大国,中国的制造业占据了全球市场的28%。
你想想,这个比例意味着啥?其实已经超过了美国、德国、日本三国的制造业总量加起来。说起来,现在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,可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贴牌或者基础组装,而是有了全套产业链的底气和系统竞争能力。
咱中国啊,从芯片设计、精密制造,到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各个领域,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赛道已经不是单纯跟着别人跑了,基本上能做到跟着跑、齐头并进,甚至有些地方还带头领跑。
2024年,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、工业机器人这些领域的产品产量蹭蹭上涨,这些可都是未来热门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瞅瞅美国那头,制造业在GDP里头的占比早就低到12%以下了。特朗普当初天天吆喝着要把制造业弄回来,拜登直接上马《芯片法案》拼命撒钱,可事情没那么简单,这产业链可不是说挪就挪的。
说起来,中国这边有着14亿人的巨大市场,光土地面积就有960万平方公里,这地盘够宽敞。再加上从沿海的发达地儿到中西部那些还有发展潜力的区域,梯度空间也算是相当齐全。
这种独有的优势,别的国家还真学不来。
从历史记录来看,特朗普在2018年3月22日发起了贸易战,到了当年7月6日,便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了25%的关税。
2025年4月,特朗普重新执政,关税问题变得更加严重,直接把对中国的关税提升到145%的新高。不过,无论是第一次贸易摩擦,还是这波关税升级,美国都没能达成减少贸易逆差的目标。反倒自己扛着通胀和供应链调整的沉重负担,付出了不小的代价。
中国这边,经济一直稳扎稳打地往前走,2024年GDP增速达到5%,放眼世界各大经济体里,这成绩算是数一数二了。
从这结果来看,光靠加关税,想要动摇中国经济的底子,真心不太现实。
寻找替代中国的努力为什么总是失败?因为根本找不到
看着中国这般亮眼的经济表现,美欧这边开始琢磨,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,能找到能取代中国的位置呢?
可现实偏偏摆在那里,根本找不着能替代中国的国家。
在想要找个能替代中国的国家这事上,大家的目光基本都盯在了印度身上。
这个南亚国家人口高达14.2亿,已经把中国甩在后头,成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地方,劳动力价格也算实惠。自从2014年莫迪政府提出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打算把印度捯饬成下一个“世界工厂”。单从数据来看,印度好像的确有点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意思。
可光说很好听,真实情况可有点残酷。
苹果在印度那边的工厂,生产合格率才刚过一半,离啥“零瑕疵”目标还差得远。这还是苹果这样的顶流企业呢,别的厂子的水平,想想都知道。2014年莫迪上台后可劲儿折腾制造业,结果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反倒从15%掉到了13%。
印度碰到的麻烦还挺多,像基础设施就是大头。那火车跑得慢,平均时速也就90公里,跟咱中国高铁比起来,连人家三分之一都到不了。运输一拖再拖,货物走得慢,厂家的成本自然下不去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做生意的环境。想在印度注册个公司,正常都得花上18天,整个流程搞定起码得110天。万一遇上商业纠纷,法院平均得花1445天才能结案,意味着打一场官司得耗去差不多4年时间。遇到这种办事效率,哪个国外企业敢大手笔往这投钱?
所以说,把印度叫作“外资坟场”,这真不是随口乱说的。
连印度自己高层都坦言,很多公职人员对做生意的人总带着点敌意,觉得赚钱的门路都是歪门邪道。你说,这种观念下,想让投资氛围好起来怕是不现实啊。
越南、墨西哥、包括东南亚一些别的国家,体量本来就有限,根本装不下中国那么庞大的产业转移。像越南,全国人数连中国一个省都比不过,还拿它顶替中国的位置?听着就像说着玩一样。
雅克教授早就洞悉了这一套:全球供应链过去30年才好不容易搭建起来,这可不是想咋调整就能轻易变动的事儿。
中国在这个格局里的位置,说白了,是时势造就出来的,也是自身本事撑起来的。想避开中国重新搭台,那花的钱多得让人咋舌,做出来的成效也慢得让人抓耳挠腮。
为啥欧美脱钩喊得响,动作却不大?
欧美那些政客们嘴上一个劲儿喊着“脱钩”,真到了实际行动环节,一个个小心翼翼、缩手缩脚。其实,根本原因并不难猜,经济上的羁绊可比那些政治标语管用多了。
美国那些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,其实比不少政客以为的要更深。像苹果、特斯拉、通用、福特,谁不是把中国市场当作重点?说起来,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,产能占了全球总产能一大半。真要让马斯克把中国市场扔一边?估计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奔驰、宝马、奥迪这三家德国汽车大牌,在中国的销量都能占到它们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。法国那些奢侈品牌要是离开了中国消费者,说句实在话,日子估计马上就得紧巴巴了。
还有一点挺关键,中国产业链在全球那可是杠杠的,绝不仅是买东西那么简单。像苹果iPhone,虽然是在美国策划设计的,可大部分零件的拼装、组装啥的,都得落到中国来整。
这个可不是苹果单方面看重中国,主要还是咱们国内生产那套体系最齐全,手脚麻利效率高。
想搞脱钩那可得掂量清楚,成本飙升、办事慢腾腾、还丢了竞争力,真正的麻烦就在这儿。
瞧瞧德国这个例子,啥话都不用多说,立刻就能明白咋回事。
这个欧洲头号经济体跟中国的贸易联系实在紧密,德国不少企业深耕中国市场都好些年头了。
要让德国把中国市场给舍了,那就像让它自个儿扔掉关键的发展动力。默克尔当总理那会儿去中国好多回,可她去并不是因为特别迷恋中国的风土人情,归根结底还是德国经济太需要中国这个合作伙伴了。
雅克发现了个挺耐人寻味的事儿,那些越是对中国了解得透彻的西方企业家和学者,往往对所谓的“中国威胁论”不太买账。结果倒成了那些没踏足过中国、只晓得个大概的政客,最爱鼓吹对中国有敌意的言论。
这不就挺明白嘛?其实就是你咋看待一件事,心里的想法直接影响你怎么去做,出啥主意说啥话基本都在这儿定型了。
西方对待中国的政策老是变来变去,大多都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存在不少误区。
中国眼下也碰上了不少难题。
人口越来越老、资源环境压力不小、产业转型升级也很紧迫,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问题。不过,哪个国家没点难题呢?最重要的还得看怎么应对,制度是不是给力,战略方向稳不稳。这么一看,雅克教授的观点其实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道理。
说到底,不是中国有啥完美不完美的,而是看一圈下来,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还真比其他竞争者要强得多。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世界,想靠“打压”中国实现腾飞,那纯属想多了。与其纠结输赢,不如走合作共赢这条更靠谱的路,死磕其实没啥意义。
就像马丁·雅克讲过的,咱中国今后还得是中国,绝不会按别的国家的想法去变模样。
这个世界说实话挺复杂的,可真没人能当中国这“主角”,谁也替代不了中国。说句实在话,这也不是自夸,这全是实情摆那儿的。
中国的精彩篇章还在继续,地球村今后的走向,说到底离不开中国的参与。
热丰网-靠谱的配资-配资实盘排名一览表-股票配资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