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济宁的张先生家中,有一只上了铜锁的樟木匣,里面珍藏着一枚承载家族记忆的特殊铜币。这枚民国四川马兰钱 "牛兰" 背三叶二花铜币,是从他祖上代代相传下来的。据家中长辈回忆,张先生的祖父早年在四川经商,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时,曾与当地军阀治下的铸币工坊有过交集,这枚罕见的马兰钱便是那段商海浮沉的见证。多年前的一个秋日,张先生在整理祖宅时,偶然发现了这只藏在衣柜暗格中的樟木匣。匣子打开的瞬间,一枚泛着温润光泽的铜币静静躺在褪色的丝绒上,背面三枚舒展的兰叶与两朵绽放的菊花清晰可辨,正面 "牛" 古朴苍劲。小时候的张先生常听祖父说 "这是带福气的钱",却从未想过这枚看似普通的铜币,竟承载着家族近百年的迁徙记忆与守护情结。摩挲着币面因岁月侵蚀形成的自然包浆,张先生仿佛看见太爷爷在长江边的货船上紧握钱币的手,看见祖父在动荡年代将匣子藏进墙缝的背影,这枚铜币早已超越了藏品本身,成为连接三代人的情感纽带。
这枚 "牛兰" 背三叶二花铜币,采用黄铜材质铸造,历经百年仍未锈蚀,足见铜质之精纯。正面中央是栩栩如生的一头牛,牛首低垂,两角微弯,憨态可掬;背面图案更为精妙:三枚兰叶呈放射状分布,叶脉清晰如真,叶缘微卷似带露气;两朵菊花一左一右点缀其间,花瓣层叠有序,花蕊以圆点纹勾勒,极具立体感,兰叶舒展,如兰花吐蕊,二者相映成趣,暗含 "牛耕兰生" 的农耕文明意象。币缘采用齿边工艺,虽经磨损仍可见均匀排列的齿纹,彰显民国时期西南地区铸币的高超水准。从包浆来看,整币呈现自然的 "枣皮红" 与 "黑漆古" 混合色泽:凸起的图文部分因长期摩挲而露出黄铜底色,泛着温润的金铜色;凹入的地章与纹饰深处则凝结着深褐色包浆,局部形成孔雀蓝锈斑,锈色入骨,层次分明。用放大镜观察,可见币面分布着细密的龟裂纹与自然流通形成的擦痕,这些 "岁月的指纹" 与现代化学做旧的均匀锈色截然不同,是百年时光赋予的独特身份证明。最值得称道的是钱币的浮雕工艺,无论是牛首的绒毛质感,还是兰叶的经脉走向,皆纤毫毕现,仿佛能感受到民国工匠在雕模时的屏息凝神 —— 这不仅是一枚货币,更是一件凝固的微型雕塑。
展开剩余50%马兰钱的铸造始于 1912 年民国初年,终止于 1935 年法币改革,主要流通于四川及周边地区。当时的四川处于军阀割据状态,中央政府的货币难以有效流通,地方势力为解决零钱短缺问题,纷纷以 "兴实业、裕财源" 为名铸造地方性铜币。"牛兰" 系列马兰钱便是川军将领邓锡侯治下的成都造币厂产物,"牛" 象征农耕之本,"兰" 取四川简称 "蜀" 之谐音(兰草为蜀地象征),既暗含拥军爱民之意,又解决了市场上缺乏小额铜币的困境。这类钱币图案丰富多样,除常见的马、兰、竹、菊外,"牛兰" 题材因寓意吉祥、铸造量少,成为马兰钱中的珍稀品种。从收藏价值来看,马兰钱是研究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政治经济、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,其图案设计融合了传统吉祥符号与地方特色,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。尤其是 "牛兰" 背三叶二花版,经泉界考证存世量不足百枚,且大多品相不佳,像张先生这枚图文清晰、包浆完美的更是凤毛麟角。在投资层面,近年来民国机制币板块持续升温,珍稀版别的马兰钱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,而随着收藏市场对小众珍稀品种的关注度提升,此类钱币的增值潜力不可小觑。其独特的历史背景、艺术价值与稀缺性,使其成为钱币收藏领域的 "潜力股"。
谈及出手这枚传家之宝的缘由,张先生坦言并非出于经济考量。近年来他专注于山东地方文献收藏,深感精力有限,与其让这枚珍贵的马兰钱深锁匣中,不如让它回到更广阔的收藏天地。"钱币是流动的历史,应该让真正懂它的人去研究、传承。" 张先生说,祖上三代对这枚钱币的守护,本质上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,而现在将其托付给有缘人,正是这种珍视的延续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张先生希望这枚穿越百年风雨的 "牛兰" 铜币,能遇到同样愿意为历史驻足的新主人 —— 让钱币上的牛首继续守望岁月,让兰菊的芬芳在新的藏家手中延续。或许,这正是收藏最动人的意义:有些故事,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来讲述。
发布于:湖南省热丰网-靠谱的配资-配资实盘排名一览表-股票配资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